成绩
GPA、绩点、加权平均分
GPA(Grade Point Average, 平均学分绩点)、绩点和加权平均分,三者很容易搞混。
对于总评有数字的课程(绝大部分课程),总评会对应一个绩点,即绩点是可以描述一门课的得分的。同时对于五等级制的课程,一个等级对应一个分数和一个绩点。即有绩点的课程一定也有分数,但分数不一定是显性的数字,也可能是所获等级对应的固定得分。所有有绩点的课程,其按照学分加权平均得到的就是 GPA,即加权平均绩点。加权平均分同理,即所有有分数的课程,其按照学分加权平均。
绩点、等级、总评得分的对应关系如下表。
绩点 | 总评得分 | 等级 |
---|---|---|
4.3 | [95,100] | A+ |
4.0 | [90,95) | A |
3.7 | [85,90) | A- |
3.3 | [82,85) | B+ |
3.0 | [78,82) | B |
2.7 | [75,78) | B- |
2.3 | [72,75) | C+ |
2.0 | [68,72) | C |
1.7 | [65,68) | C- |
1.5 | [64,65) | D+ |
1.3 | [61,64) | D |
1.0 | 60 | D- |
0.0 | [0,60) | F |
优秀率与挂科
绩点 3.7 及以上即为“优秀”,而绝大部分课堂都会有优秀率的限制,为 40%,即各课堂至多 40% 的人可以获得 3.7 及以上的绩点。部分课程可以通过教师的申请突破优秀率限制(当然,教师不会无限制地给予优秀,实际操作上通常会将优秀率拉到50%-60%);部分英才班的置课是无视优秀率限制的(但根据一些情报,整个班级总评的平均分不能高于85分,这就意味着教师不能给太多的满绩),当然相对应的难度也会大一些,实际给到的优秀率也不会太夸张。优秀率是造成所谓“内卷”的一个重要因素,同时优秀率也对同学们的选课给出了一些隐含的建议和参考。
总评低于 60,绩点为 0,即为“挂科”或“不及格”。不存在挂科率,老师可以给所有人及格。换 句话,绝大部分时候老师都不会为难同学们。注意,若保研时有挂科课程,则无法获得保研资格。但是挂科也可以通过放弃成绩来覆盖掉,见后文。
两等级制
军事技能、军事理论、社会实践等课程,通常采用两等级制,即有学分、有“是否通过”、无绩点无成绩。